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下载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目录
壹 春风飞扬
引子:一年之计在于春
岁月在春光中苏醒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春之意象之一)
春啼呖呖:只道不如归去(春之意象之二)
春柳依依:挽一段流光赠别离(春之意象之三)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一个人走过的春天
贰 秋思浩荡
引子:帐望千秋一洒泪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多情哪堪清秋节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在春闺中守候的女子真的很容易被感动,因为她们很是敏感了。 古人观察细致入微,清明时节雨纷纷,思念故乡总在春日,我想是因为没能回家过年的人吧,冬天太冷,思绪混乱。背诗歌的好处啊,现在是没心思背了,可怜当年不珍惜不用心,所以感觉很缺乏对美好事物的感悟,细腻的感触。月亮平常心,太阳是永恒。 唐,五代时的诗句已经是很活泼了,字数的要求没那么严格。有时候电影要表现出一些意境,其实用古人诗词中的意象就能够拍摄表现出来了。如愁,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似乎有名的诗人词人都是些失意之人,而今的名人都是得意之人,这是不同时代的区别。古代诗人词人都是有故事的人,否则诗词也保留不下来了。他们的观察用心是如此细腻,不一样的秋雨不一样的夕阳不一样的田园。际遇不同,每人都有不同的情怀,理想虽不同,到也无高低贵贱之分,就像今人,成就不同但不能就说谁好谁坏,只是所擅长的领域不一样导致当前的状态不同,价值观不同人生轨迹也便不同。 陶渊明虚室有余闲,真好,房子有了别总想着装修,不是为了装物,而是为了装人和心的,让自己生活得闲适一些吧。内心要多么强大多么充盈才能够在那样的情境中排解无聊,获得乐趣,我做不到。李白诗歌是真正好,谪仙有酒有剑,但又想建功立业,却又不屑考取功名,只看诗歌不知其军事才能几何,所以只有郁郁不得志了,怪不得别人,怨自己蹉跎了岁月。酒我真当是不喜欢啊,诗人需要酒,李杜皆如此,诗情诗意想象太丰富了。关于项羽刘邦的说法我不能认同,反而颠覆了以往的想法,项羽残暴,这样的英雄不好,刘邦谦逊,即使是装出来,但何人不装,他不差,得天下顺民意,应该。重光,后主李煜的字,郭敬明的小时代里写重光会有感而有关系吗?。重光,后主李煜的字,郭敬明的小时代里写重光会有感而有关系吗?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p> P.S.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东晋·陶渊明 《饮酒》)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唐·李商隐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春风桃李花开日 秋雨梧桐叶落时 唐 白居易 长恨歌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五代南唐冯延巳: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纵目。<玉楼春></p> 春云蓬勃生机簇拥而起,一改冬云阴冷,暗沉。 <p>唐代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决胜烟柳满皇都。</p>韩愈描写初春之景,几近透明的绿,浅浅淡淡的,娇嫩撩人初初萌动的春色,胜过满城柳丝浓春景色。<p>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p>慵啼,无力,懒发,娇不胜寒的冬寒未退初春景色。<p>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p> 小小鸟在大片碧江上盘旋,反而衬托它的洁白,斑斑点点怒放的鲜花像火焰点缀了青山。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沐春风而思飞扬,凌春风而思浩荡。白居易的长恨歌里有名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这是描写唐玄宗离宫之前和回宫后的强烈心灵对比感。古人爱用春秋喻时间的流逝,是因为春秋相较于夏雪,生物的舒醒和衰残都在瞬间完成,来得那么蓦然剧烈,强化人与风景相遇时猝不及防的那一瞬间感动,深深地激荡内心。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如果我们相信诗歌是必需品,我们也许就真的可以过得诗意盎然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从未想过自己的生命是处在冬眠期的,总以为遇到的困顿和不平,就是人生了。在生命中或木然地对抗,或默默地承受,或随着命运而随波逐流。内心往往得不到解脱,看不见希望。生命的觉悟总那么突如其来,恍然间明白,缺乏的正是内心的"春光",缺少那种可以给生命保鲜,和在面对沉重时举重若轻的光明和希望。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1.<p>平心而论,诗歌对我们的生活结构的渗透要比西方深得多,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似乎普遍认为对它感兴趣,却又无所谓的东西。如果说宗教对人类的心灵起着一种净化作用,使人对宇宙,对人生产生一种神秘感和美感,对自己的同类或其他生物表示体贴的怜悯,那么依我所见,诗歌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宗教无非是一种灵感,一种活跃的情绪,中国人在他们的宗教里没有发现这种灵感和活跃情绪,那么宗教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黑暗生活之上点缀的漂亮补丁,是与疾病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他们在诗歌中发现了这种灵感和情绪,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通过谚语和诗卷深切地渗入社会,给与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p> 2.<p>在天地和时间中,唯独人是“有灵”的,陆机在《文赋》中说“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壮观的天地和辽远的时间,一起涌进人的心灵,此刻,我们那种感动就是诗意,把它表达出来就是诗歌:“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p> 3.<p>我们谁没有经历过春来秋往的涤荡?我们谁没有经历过日月交叠的轮转?我们谁不曾登高看水阔山长?少年飞扬时,我们谁不曾向往长剑狂歌的豪侠倜傥?岁月跌宕时,我们谁不曾在诗酒中流连?</p> 4.<p></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沐春风而思飞扬,凌秋云而思浩荡。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我们为什么要爱诗歌?我们为什么关注意象?并不是它能够让我们今天不发愁,而是我们的愁有所托付,可以言说。</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p>观古今于须臾 抚四海于一瞬</p> <p>笼天地于形内 挫万物于笔端</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陆游说的好,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柳带东风一向斜,春阴澹澹蔽人家。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万井楼台疑绣画,九原珠翠似烟霞。 年年今日谁相问,独卧长安泣岁华。 风烟放荡花披猖,秋千女儿飞短墙。 绣袍驰马拾遗翠,锦袖斗鸡喧广场。 天地气和融霁色,池台日暖烧春光。 自怜尘土无他事,空脱荷衣泥醉乡。 【年代】:唐 【作者】:李山甫 【题目】:寒食二首 【简介】: 李山甫,咸通中累举不第,依魏博幕府为从事。尝逮事乐彦祯、罗弘信父子,文笔雄健,名著i一方。诗一卷。 【体裁】:七律 【出处】:全唐诗:卷643-14 【赏析】: 此是清明时节的景色描写。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古人不见今人悲,今人多情悼古人,只因为相同的身世不断重复上演,相似的悲慨回响在一个又一个秋天。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如今的都市,秋声少了,失眠的人却多了。失去理由的神经衰弱,让我们的烦恼失去了诗意。 多少怀古伤情,抚今追昔,故国之悲,黍离之痛,都和秋意的夕阳残照、空山寂寂融合在一起。印证着人喟叹历史,所有这一切的感受,都借着这些萧瑟的意象,一一地流露出来。 赞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唤醒心中的诗意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图片1>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度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抛开平时看的那些科技书籍,阅读起于丹对古诗词的见解,感觉别有一番滋味,同时能够让我更加珍惜大自然带来的那份美好。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赞叹于丹老师的出口成章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烦恼不是忧愁,忧愁是你骨髓深处悲天悯人的情怀,是人看见自然流光带走世界上更多有价值的东西时那种深深的悲叹。真正的忧伤是人生有情,对人世间一切的不公正,对那些更弱势者的同情和相助。所有这一切,需要人心柔软,需要自己的心能够在流光中有一种唤醒,有一种珍惜。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这样的诗、看这样的戏,我们会感知到自己的生命中也有从未苏醒的春天。很多人直至生命老去,他的春天也一直没有苏醒,生命在冬眠状态下走完了全部的历程。虽然经历了很多困顿、沧桑,有着很多的忧伤、惶惑、焦虑、悲苦,能对抗这一切的也只有忍辱负重。或者愤世嫉俗,或读这样的诗、看这样的戏,我们会感知到自己的生命中也有从未苏醒的春天。很多人直至生命老去,他的春天也一直没有苏醒,生命在冬眠状态下走完了全部的历程。虽然经历了很多困顿、沧桑,有着很多的忧伤、惶惑、焦虑、悲苦,能对抗这一切的也只有忍辱负重。或者愤世嫉俗,或者指斥命运的不公,但是他从来不知道,还有一种“春光”,可以去抵抗外在的困顿挫折,可以给生命保鲜,让人在面对沉重时举重若轻。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小的时候写作文,老师总是说我们观察得不好,用的意象不足,让我们去学古人。当时只知道照搬照抄别人用过的意象,长大后才明白,我们远离的其实是一份精细的心情。每到春来,还感受得到春意在心中的悸动吗?古人给我们留下这么多首春天的诗词,一点一点打开我们的心门,让我们的心都经历一次苏醒,我们才会恍然惊觉生命深处对光阴的柔情。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 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说:“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暮秋独游曲江:“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元代小令:“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通过谚语和诗卷深切地渗入社会,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关于“门”的意象,个人认为:若真守得住豁达,还需掩门吗?闭门并非真的关上柴门闭关,而更多的是指精神上的豁达,若大白的把门关起来,岂不把门外的各种风景也舍弃了?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里说: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于丹对它的评论是:“他的关门不是一各胆怯,而是一种勇敢,他的关门也是对世界的一个态度,他不是说世与他相违吗?既然不想入世,既然是真的可以不要,那还老开着门何所期待呢?”。但依我个人之见,世上本无事,何事惹尘埃?关门的确是一种勇敢,但若能开着门,那便是最最勇敢,那是最最的真豁达,因此这一个“关门”与渊明的“采菊东篱上,悠然见南山”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的背道而驰的。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李商隐 古人说得好,不必有所指,不必无所指,言外只觉有一种深情。这是我喜爱诗歌的最本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