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风俗下载
- 电子书名称:民国风俗
- 电子书分类:文化
- 电子书作者:李琮
- 电子书类型:TXT/PDF
- 信息来源:豆瓣
- ISBN:9787544063470
- 出版时间:2015-6-1
-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文档说明:
- 一、《民国风俗》是作者【李琮】创作的原创小说作品!
- 二、谁知我电子书免费提供TXT小说,TXT电子书下载。本站所有电子书资源均由网友提供的网盘,所有资源本站不负责保存,如果您认为本站的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将该链接删除。本站不负一切责任!
民国风俗目录
第一篇品味民国
民国的味道/003
显赫的食客/033
民国的美食地图/047
文人雅“食”/063
第二篇装扮民国
旗袍里的花样年华——女性服饰/089
著名服饰品牌/105
摩登女郎/119
第三篇穿越民国
城市内的交通工具/141
城市间的交通工具/161
民国时的旅游/175
第四篇礼俗民国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一些人离开长沙城回家过年,另一些人却从外地,回到长沙过年。长沙种植梅树的风俗,由来已久。其实,在民国时期,长沙城内,梅香亦浓。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半生缘--质朴的场景,泛黄的底片,,漫观东吴,民国江南三城的风俗画卷,高歌入云,一曲愁断人肠的爱情绝响,,曾经沧海,赫然流芳...... 半生缘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赤壁非遗脚盆鼓:变化中走向兴旺(分享来自 @今日头条)史料记载:赤壁大战之后,脚盆鼓就成为了赤壁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红白喜事和节庆的时候,总能听到脚盆鼓的声音,这一风俗在清末和民国时期达到最盛,并发展出“栽田鼓”、“挖地鼓”、“节庆鼓”、“坐丧鼓” 赤壁非遗脚盆鼓:变化中走向兴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距离产生美。郭德纲相声回归传统,真真是拯救了这一濒危艺术品种,其中透出的那股子市井文化味儿,就特么特别适合老北京和天津卫的氛围……反观“焦作街”、民国范儿,当年风俗尚时,市民时装与天津卫几乎同步的笙歌彻夜之地,怎么就硬是弄不出来一点稀罕东西呢?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如果你来晋江,我就带你逛五店市!这里拥有纵贯明清、民国及近代的各式闽南文化历史风貌建筑百余栋,集中展示的是闽南传统的“皇宫起”红砖古厝建筑、中西合璧番仔楼,闽南风俗文化、华侨文化、饮食文化、闽商文化、茶文化等,还有[爱你]吃货最爱的美食一条街[花痴][花痴]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慌乱的岛:《死水微澜》可能是整个民国时期为数不多的纯文学力作(有论战性质的除外),他没有融入当时圈子文化(比如当时流行的京派、海派或者左联之类的)的独立视角具有更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当时视角)和历史承载力(读者视角使得他这种脱离意图标签的自我视角打开了近百年文学中最真实的风俗场景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死水微澜》可能是整个民国时期为数不多的纯文学力作(有论战性质的除外),他没有融入当时圈子文化(比如当时流行的京派、海派或者左联之类的)的独立视角具有更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当时视角)和历史承载力(读者视角),使得他这种脱离意图标签的自我视角打开了近百年文学中最真实的风俗场景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正月不剃头: 民国时的《掖县志》卷二《风俗》里有这么一段记载:“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意思是:满清入关,强行要求剃发留辫。汉民心怀故国,相约正月都不剃头,以示不忘旧君,是为思旧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民国大师文集 卷三# 賀昌群、賀麟、洪業、胡厚宣、胡樸安、胡適、胡小石、黃節、黃侃、姜亮夫等十位民國一流學者文集,內含《精神現象學》、《哲學講演錄》、《甲骨文合集釋文》、《中華風俗誌》、《校讎學》、《胡適文存》、《廣韻校錄》、《說文箋識》等。链接: 网页链接 密码: c2km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哈尔滨:民国收银机上有块显示屏】4月25日,两套新藏品“民国贺喜牌”和“民国美国制造铜制收银机”亮相南岗区展览í馆,再现了民国时期哈埠的风俗人情。这台收银机通体铜制,70厘米见方,要三四个壮汉才能搬得动。机身上的文字为英文,标注着“现金”、“记账”、“美元”、“美分”等字样。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似乎可以推论,民国初年的风俗,和晚清比没什么大的变化,而咱们又知道,好多的人,直到现在还说,民初的风情,比后来敦厚得多”。嗯,此话甚得某人意。[嘻嘻]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沧州身边事#【退休老人20多载绘成“沧州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已为世人所熟知。而在沧州,一位退休老人耗时多年手绘的《御河春图》,长25米,以运河为载体,刻画了清末民国初年沧州的城市面貌和风俗民情,堪称“沧州清明上河图”。[good]详情: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博主文学底子很厚,对民国的历史和当时的文化风俗也很了解,果断关注了,期待故事的发展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缠足后的一双小脚,不仅在实际生活中有种种不便,而且在整个裹脚过程中,妇女要承受极大的伤残痛苦。这种毫无实际效用,又使承受者极端痛苦的事普遍流行,成为社会风俗,绵绵数百年。女子缠足一直延续到20世纪的民国初年才逐渐禁绝,但是直到全国解放后,少数边远地区仍有存在。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海南典故:【民国文昌崇洋风俗】文昌崇洋之风俗自清末始,至今不歇。夏寿华《琼游笔记》云,沿途由南洋归者无不满载肩舆而行,去者尤众,惟均步行,且负担者。又据田曙岚《海南岛旅行记》,民贪慕虚荣,尤为普通一般之共同心理。食用服饰及日常生活,类多效法欧美。虽乡村小户,亦必咖啡、红茶以待客。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随手绘画《我心中的屈原》。自民国以来,经过几十年的移风易俗,端午节许多旧的迷信风俗已被淘汰。不过,端午节仍是民间深受欢迎的传统节日,粽子是不可缺少的佳节食品,谈屈原,述其爱国的情操也是必然的话题。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中国特色的民主,至少要做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而制度的设计,也至少要恢复古代中国的采诗制度。“采诗官,采诗听歌导人言。言者无罪闻者戒,下流上通上下泰”,“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这一制度延续至民国,百姓、新闻还被允许“风闻言事”。[吐]如今呢?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关注#【乌镇元素大戏“登陆”上海电影节】昨天,《蚀》系列电影在上海18届国际电影节正式首映。《蚀》系列电影是根据茅盾作品《蚀》三部曲改编的,共分为《春风桃李》等五部,均反映了民国时期桐乡乌镇的水乡风俗、民情,并在乌镇景区实地取景。图为《蚀》系列电影首映间隙举办观众见面会。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沧州身边事#【退休老人20多载绘成“沧州清明上河图”】沧州退休老人马振江耗时多年手绘《御河春图》,长25米,以运河为载体,刻画了清末民国初年沧州的城市面貌和风俗民情,堪称“沧州清明上河图”。“知道老沧州这些地方和风俗的人越来越少,我把它画下来,就是为了保存这些记忆,让人们了解。”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淘书团#上海三联《清末民初历史演义》(全5卷),本书是民国出版人濯缨子一生呕心沥血之作,天津《益世报》副刊12年连载。以晚清至民国军阀时期政治轶事为经,民间风俗人情为纬,采用翔实的笔法,演绎慈禧、袁世凯、孙中山等现代历史人物的秘史。原价298元,现价99元,全国包快递!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江财悦享#民国结婚证书上的一段话: “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 民国的一些事物总能展现那个时代与众不同的风俗特色,令人钦佩~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一个新政权仇视旧政权而已 共和国不也这样敌视民国的么//@笑话有木有:辛亥革命改变的十大社会风俗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37、《呼兰河传》: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当时二三十年代东北小城的生活风俗~平庸而愚昧;家里最温暖的记忆是祖父老太爷,陪她在后园玩或者她自己在后园的小世界里徜徉!相比她后面坎坷的经历,这些应该是她短暂一生中仅有的些许温暖吧!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夏日记#忙了半年,基本收官。买了几千块钱的书,查了几百种资料,搜集了数百张图片,完成十几万字。这本书依然秉持我对民国日常生活的兴趣,对那些卑微的、琐碎的风俗与生活进行破解、修正、还原及打捞,还原海量细节,努力扫除死角,建构生活景象。写得很累,尽力了,感谢老婆,感谢所有支持的朋友。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期末考前去浦东图书馆兴致勃勃地借了一本《中国风俗通史·民国卷》,结果各种事耽搁,现在一个字没看[拜拜]去续借了一个月,只能赶紧写完作业,等这阵子志愿者活动结束之后就可以安心阅读了(然而懒癌晚期患者没资格谈计划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中国一直到民国初期,风俗都是用马桶泼大街上或河流里,大街上一般会有人清理到粪车再在天亮前运出城,清庭戏很多利用这个把人偷运出城的情节。中国人的历史观是和老外很不一样,我门之关注政治... 在没发明马桶前,中世纪欧洲人怎么上厕所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生日第三天,再街拍一小下下,嘻嘻,主题:巧克力少帅之民国风俗。巧克力宝宝呀,还挺搭不!嗯嗯!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民国书刊#【九十年前的洛阳风俗】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潮邑牵梦支教队#7月26日,我们去了潮州进行了第一天的社会调研,今天,天气欠佳,我们一行人去潮州牌坊街,走进了甲第巷,感受到了民国风情气息,尝试各种各样的潮州美食,感受着民国个适合养的人文风俗,明天,我们将处罚寻找更多潮州特色!@WYU外国语学院团总支 @邑大青协 @五邑大学机电青协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近日获悉,武汉大学图书馆馆藏有由国庆的专著《老广告里的香艳格调》《与古人一起读广告》《天津卫美食》等;厦门大学图书馆馆藏有由国庆的专著《再见老广告》《民国广告与民国名人》《鉴藏老商标》等;天津大学图书馆馆藏有由国庆的专著《老天津的风俗》等,方便学子阅读。【书传善缘,播种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