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在中国屏风上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黑伞】 阴天。雨方停。窝在教室听窗外狂袭而来的风声。看毛姆《在中国屏风上》如何讲述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看毛姆又是如何思考雨天与庄子。看他诉说着苦力们戴着的“像得了相思病的舞台小丑戴的那种帽子”。路上的碎石滑溜溜的,你吃力而又小心地在泥泞中走着。等雨来,打开黑伞,遮蔽在炫目的光景下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你不能向人们要求超出他们所能给予的东西。 ~毛姆《在中国屏风上》 郑州·省政府(商圈)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翻了几页《在中国屏风上》,感觉毛姆洞察力超绝,心思敏感。自己本身就是个很有个性的作家,难怪会认为“写作中,更重要的不是丰富的内容,而是丰富的个性”。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然而从他广泛的阅读中,他学到的不是宽容而是虚荣。《在中国的屏风上》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一百个微博后面的面孔》系列NO.12作品——《在中国屏风上》。被画者身份:Yo总监【所有作品系原创,谢绝盗图,转载】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在中国的屏风上这本书是毛姆叔叔1920年来中国时的游记加写作素材(九万字的素材),那会儿叔叔46岁,阅历丰富目光犀利,所以这本书。。。这就是叔叔拿来换旅费的。。。如果不打上叔叔的大名,鬼才会去看没有情节画面感也不够零零散散的旅途见闻哦。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过《在中国屏风上》 我的评分:★★★★★ 毛姆去过山城,我不禁在想他有没有吃过重庆小面? 网页链接 来自@豆瓣Ap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然后就发现……闲书还剩徒然草、刀锋、在中国屏风上、来自新世界、夜莺与玫瑰、复仇与法律、青春咖啡馆、暗店街………………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毛姆是世界上了解中国最多的西方(著名)作家(此处指文学不指史学或经济学或哲学例如宗教),我在写作中国城市开埠史的时候曾经拿他的小说《面纱》及他的随笔《在中国的屏风上》举例,遗憾的是当年他从上海乘船上朔长江到重庆的一段旅程放弃了汉口,如果他来过武汉那该多好!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想读《在中国屏风上》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过《在中国屏风上》 ★★★★ “寥寥數筆,勾勒如生。” 网页链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客厅里的绅士》看完了 超好看!我要去买一本放在床头做睡前读物!其实就是毛姆在东方的游记 行文有些随意但内容很精巧 拆开来看基本每节我都喜欢~打算去看《在中国的屏风上》和《西班牙变奏曲》毛姆的游记真的好可爱呀 个人觉得比《文化苦旅》内容充实很多……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在中国屏风上》 我的评分:★★★ 他来中国是看白人怎么生活的。在成都被辜鸿铭训话甚有趣 网页链接 来自@豆瓣App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回复@在中国屏风上:尽量去贴合。所以郝思嘉、魂断蓝桥之类,应该回避。 //@在中国屏风上:回复@渔阳云手:有道理,我之前没有琢磨过。翻译总归会损害原意,但是,能看原文的毕竟还是少数,是不?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吃西瓜,喝茶,看了一下午《在中国的屏风上》。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在图书馆看了两本书,@雷克 的《徒步中国》和毛姆的《在中国屏风上》,两位旁观者眼里的中国,虽然作者年代隔了几乎一个世纪,仍能感受到作品里透露出来的 人情 多于 风土,为了最真实的了解、最朴实的文化根源,他们比当下的年轻人更勇于尝试和对抗苦难。没有读完,但文字和图片透露的出阵阵感动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