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寻路中国的评论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这两周在K上读完了《风起陇西》和《奇石》,一个三国背景的谍战小说,最后竟有种无力感,一个算是何伟先生三部曲之后的采访稿吧,有不少《寻路中国》和《甲骨文》的内容,亮点应该是有关阿拉伯之春的,二十多岁总是变来变去,几年前推崇的如今看来也很偏颇,就像昨晚做人格测试两年多就不一样了。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谢谢桥桥从成都寄来《大路》。它被称为《寻路中国》的“高速公路版”。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在路上#出门数天,随身带了两本书《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路》、《王阳明全集上》,坐消遣之用。书不可不读,尤其在快节奏的时代,书香永远是最吸引人的味道。开卷有益,总在路上,总闻书香。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没事干用单位的电脑看完了一本叫《country driving》《寻路中国》的书,是一个在中国支教的美国人2001年开始在中国自驾游的故事,很有时代感,深感我们之前实在是太落后了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寻路中国~看完了,我竟一时无语,不知是因为太晚导致太困,还是因为这本书给我深深上了一课!作为这其中的一份子,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深圳·布吉公园(商圈...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社会学是个残酷的学科,把社会分析得特别现实,读了赚中国人钱的《寻路中国》,感叹一下在第三方眼中的中国是这样的。NHK的纪录片虽不面面具到,但是它镜下的日本和中国社会都残酷的让人掩目。但又在好奇心驱使下忍不住要看。真是纠结啊!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扫书#《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彼得·海斯勒,五星。纪实文学的魅力,一些平常见怪不怪的细节在作者视角里变得生动有趣。比较喜欢村庄和工厂这两部分。三部曲不知道我怎么从尾曲下手了,回头补完前面两部。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感慨一些事情后知后觉,过去一年多里面老杨推的寻路中国,今天看到张彤禾的一些人文出品感兴趣于是刨根问底,原来海勒斯早些时候已经有人安利给自己了,哈哈,唯有蒙昧不能自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星星][星星][半星],这是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在改革开放还未进入高潮的那个四川的小城镇里,一个美国人的随笔。中间有一章《大坝》在网上看不了,或许是因为有不利于中国政治的描述?我这样猜想。总之很真实的描绘,有热爱有讨厌,有喜有怒。生活总那么不平凡。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看美国人何伟写的寻路中国以及江城小说后,会从一个更为客观的角度看待我们自己。某些方面,我们是如此的自我感觉良好:中国发展好,中国伟大,中国人勤劳……可是为什么幸福感低?价值观如此单一?心无安处。另一方面也有给人信心的一面,比如温州人的敢闯,事情还没弄明白,就已动手干起来。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寻路中国》】#好书推荐#本书是彼得•海斯勒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它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如前两本书那样,它研究中国的核心议题,但并不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革的实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书# 这个国家值得我们爱吗?读彼得•海斯勒《寻路中国》看过何伟中国三部曲中的两本,寻路中国是写的最成熟最好的一部。江城里更多的是迷惑是怀疑,是他在学着慢慢接近中国了解他周围看似格格不入的生活。还是会有一些狭隘。这本书完全不一样,他依然敏感和洞察事务,但多了关怀和悲悯之心,也有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摆弄引擎的过程中,那个机械师一直不停地吸着三五牌香烟。在我们驶过 110 国道后,点上这么一支香烟,不过如同七月四日国庆日里的一点焰火,不会酿成任何危害。” 《寻路中国》中有很多类似性质的情景,我每次阅读,心里莫名的对这我们的生活有种荒诞和可笑感觉。太奇怪了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电子书资源分享# 何伟《寻路中国》网页链接 下载_寻路中国_免费电子书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炼舟记】107.108.《江城》彼得·海斯勒;《寻路中国》彼得·海斯勒
来自微博用户2016-10-10 10:16:13
的评论#读过《寻路中国》# 我的评分:★★★★ 何伟的讽刺真是恰到好处,对生活现状让人觉得无奈 网页链接 来自@豆瓣App